目次 : | 2 |
作者 : | 沈俊祥 |
摘要 : | 2004年太魯閣族被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為台灣原住民族之一,造成了後續許多族群爭議的議題,包括族群分類、文化範疇以及政 治分配等,這些爭議指涉的是援用科學分類範疇:客觀特徵論、原生情感論及工具操作論等,將太魯閣人與泰雅族、賽德克族 及後期菁英操作出來的太魯閣族,組合成具「學術」與「統治」價值的分類標準。然而,太魯閣人自有的族群認同始終並未納 入所謂的分類標準,從太魯閣人全面被外來統治的1914年到2004年,歷經日本、國民政府到現今開放的民主社會,90餘年間 太魯閣人消失在文獻與官方文件中。固然學術與官方壓抑太魯閣人的認同符號,太魯閣人仍然挾帶背後強大的認同力量-源自 於東遷的地方互動經驗與歷史作用過程-對抗外界任何符號的賦予,成功的將所有的Truku(太魯閣)連結成一個認同單位, 並不斷的發聲於台灣的社會乃至於世界網絡。 族群分類的理論與政治運用在太魯閣人身上是非常有衝突與爭議的,至少在原生論、客觀特徵論以及其他本質論與非本質論的 論述,是無法歸屬太魯閣人的族群分類。太魯閣人從東遷後移動的空間刺激、特殊的歷史發展以及其他的外部影響,形成了獨 特的族群容納與排除的機制,對於堅持援用原生共祖論或客觀特徵論來歸屬太魯閣人是不符現實太魯閣人的認同現象。然而, 太魯閣人菁英的操弄與論述,使得原本簡單的分類歸屬議題演變成菁英操弄的工具現象,並引來泰雅族、賽德克族等不滿,而 率領太魯閣人提請行政訴訟以及「請求」統治者讓出一個「被統治位置」給予太魯閣族被統治的機會,更是矮化太魯閣人的民 族地位。 太魯閣人歷經內部生成、外部刺激以及近代發展的干擾,逐漸修正出「Truku」這個可以連結過去、適應現在與展望未來的集體 符號。Truku的認同與集體象徵經過歷史、空間與文化的作用,在容納與互為一群的尺度上已將Sediq(賽德克)排除在外,擁 有屬於自己的社會容納與排除的機制,這個現象理當尊重與承認,援用學術科學理論的原生論、客觀特徵論等來質疑太魯閣人 的認同與集體象徵,又重蹈過去日治以來文化證據的歸納演繹以及脫離族群互動脈絡的分類標準,來對原住民各族歸屬進行分 類的實驗組合。 太魯閣人獨特的歷史發展、共同經驗與共同感受,選擇以歷史的經驗投射的「地方」做為Truku認同的意義來源,並以此做為 所屬成員的集體符號,原生論的共祖情感來源雖然可以凝聚所屬個體群體在認同上的連結,但族裔繁衍及遷移的空間區隔,地 方的認同與經驗似乎強過遙遠的共祖團體。客觀特徵論的文化或物質相似歸類更不能取代在地方擁有共同記憶與族群互動邊界 的實際經驗,太魯閣人擁有自己完整的認同來源與認同依據,面對自我表述的機會時應有太魯閣人自己歷史觀的敘述與族群意 識的表現。 |
目錄 : | 謝 辭 中文摘要 目 錄 表 目 錄 圖 目 錄 第一章 序 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問題意識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限制 第二章 理論架構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理論回顧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名詞定義與概念區分 第三章 太魯閣人認同歸屬的回顧 第一節 無聲的客體-文獻上的太魯閣人 第二節 對話的開始-學院派的反思 第三節 族內的論述-取得發聲權 第四節 空間認同的契機 第四章 內部生成的認同塑造與空間擴散 第一節 傳說遷移的集體記憶 第二節 祭典儀式的空間認同 第三節 獵場征伐的空間邊界 第四節 太魯閣人的地方認同 第五章 外部介入的認同變化與空間改造 第一節 「點」:西荷的黃金探險據點 第二節 「線」:清朝的開山道路系統 第三節 「面」:日本的積極全面控制 第六章 近代空間法定化與太魯閣人認同變異 第一節 「法定」:土地法制化的空間流失與認同變異 第二節 「進步」:現代進步化的空間改造與地景差異 第三節 「都市」:大型都市化的空間吸引與離散經驗 第四節 「菁英」:菁英多元化的詮釋抵抗與認同運動 第七章 結 論 參考資料 一、書目部份(含網站、報章雜誌) 二、報導人資料 |
論文連結 : | https://goo.gl/hS48lO |
數量(本) : |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