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院圖書室 -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院圖書室 -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首頁 > 東華原住民族叢書
原漢雙族裔原住民族族群概念教育歷程之研究 : 以花蓮縣伊卡多散小學為例
目次 : 21
作者 : 蕭文乾
摘要 :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在部落成長的原漢雙族裔學童原住民族族群認同的教育歷程。教育對認同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家庭與學
校相關的族群教育對雙族裔學童族群態度的養成尤其重要。
部落雙族裔兒童具有漢族與原住民族血統,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來回穿梭於父母所屬族群的生活領域,可以輕易游走於
兩種文化間,同樣地,因著法律上的安排,他們都有可能成為平地學生或原住民學生。筆者希望透過對於原漢族群通婚第二代
族群認同教育歷程的研究,書寫出部落雙族裔兒童的成長經驗,也冀希此研究能夠提供跨文化實踐可能性的積極意義。因此,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一為探討部落「雙族裔」學童在原住民學校教育歷程中,族群認同的形塑與情感歸屬;二則為了解部落「雙
族裔」學童家庭生活狀況及其族群身分之取決過程。
  在探討部落雙族裔學童族群認同教育歷程時,筆者認為教育政策、族群文化背景、雙族裔學童的家庭以及相關的重要他人
與重要事件等,都是型塑雙族裔兒童本身的特性;加上學校教學模式與同儕之間的互動,影響及構成了雙族裔學生的學習經驗,
在部落生活適應中,所有社會脈絡因素是相互影響、環環相扣,相對的影響了他們對於自我族群角色的體認,以及由此而產生
的相關族群認同。

  對於雙族裔學童這樣的族群邊緣人,族群認同當然不僅僅只是血緣承諾或認祖歸宗,更重要的是,在透過教育的過程被建
構的族群認同中,尋找一種思想的認同(文化承諾)和價值的認同(意義承諾)。所以,筆者認為學校推動傳統原住民文化教學活動,
對雙族裔兒童的原住民族族群認知兼具教化融合的功能,這種教化融合認同的型塑似乎也說明了族群認同並非全然的自然形
成,仍可透過教育及學習的歷程從自我的內心被建構出來,對其族群認同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其潛在功效呈現面向包括:認知
改變、行動改變、行為改變、建立價值觀

  每個雙族裔兒童會帶著許多獨特的思維進入社會情境中,這種「自己即是一位知覺者」的意識,是了解其族群認知的先決
條件。筆者發現雙族裔兒童的自我族群知覺觸媒,包括獎學金、註冊學費、親朋好友傳遞的訊息、宗教;而在涉及正式的族群
身分表達之際,他們會從族群認同根基理論的血緣觀點出發,大都以父系族群為選擇表達的族群身分,身上流的血,無論如何
都是無可抹滅的鮮明標記,是世襲的族群身分,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主要是因為與父親親族的原初牽繫。而當改不改「姓」
牽涉到族群身分的變異時,在雙族裔兒童內心,還是會有一種無法跨越的距離。
  從十二位受訪者的樣本類別裡,足可看出雙族裔學童接收族群認同刺激的多元特性,有一部份來自於先天的遺傳,以及家
庭教育,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於後天環境的刺激而取得,經筆者分析結果,他們的族群認同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一、受家庭(經濟)因素的干擾:親密或操作的社會關係中的 「姓」。
  二、受學校教育正面積極的原住民族意象影響。
  三、受同儕團體影響的從眾心態。
  四、受部落經驗的影響。

  雙族裔兒童猶如站在族群間的邊緣,輕輕的將腳滑向這邊,大家就把他們歸為這個族群;如果他們又將腳跨向另一邊,大
家就把他們歸為那個族群,在選邊之際充滿了許多複雜因素,家庭、部落及學校等的學習經驗都是族群角色選擇的考量,在未
成年之前,由父母選擇的認定,到成年之後,有了自主的選擇,不管選擇結果為何,族群認同的思維觸動,就是多元族群學習
的開端。

  雙族裔兒童定居且投身原住民部落,這種行動作為非常具體化,對原住民族族群認同更加深入,絕非單純改姓而無實際行
動所能比擬。當雙族裔學童及其家庭糾結在是否從母姓、從父姓與歸屬漢族、原住民族的探討猶疑之際,我們應該換個角度,
從雙族裔學童族群主體的認知行動面向,給予對等的就學優惠,讓每個部落雙族裔學童都公平的感受溫暖。
目錄 :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族群認同理論:根基論與工具論…………………………9
  第二節 學童族群認同的形成……………………………………10
  第三節 族群知覺與態度…………………………………………18
  第四節 小結………………………………………………………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6
  第二節 研究場域…………………………………………………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34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40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倫理……………………………………44
第四章 從校本課程活動觀看雙族裔兒童的族群認同
  第一節 原住民舞蹈:情境中的身體……………………………47
  第二節「母語教學」與「文化傳承」……………………………56
  第三節 射箭活動…………………………………………………65
  第四節 太魯閣族傳統織布………………………………………70
  第五節 話劇表演…………………………………………………75
  第六節 教化融合與族群意識的傳承……………………………79
第五章 族群認知與身分
  第一節 族群認知:這是怎麼回事?……………………………85
  第二節 族群身分:楚河漢界(我的姓vs.誰的姓)………………10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族群認同刺激的多元特性……………………………124
  第二節 兼容並蓄的族群認同…………………………………136
  第三節 建議:讓每個部落成長的雙族裔學童都公平的感受溫暖……………………………………………144
  第四節 未來的研究方向………………………………………145
  第五節 後記……………………………………………………146
數量(本) : 683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